什么是三伏天(关于三伏天是怎么形成的)
所谓三伏天,到底如何计算呢?
三伏即初伏,中伏,末伏,它是全年温度最高而又湿润闷热的时期。我国古代是以天干与地支并立的方式记录时间的,入伏时间就是通过节气日期与干支纪日日期的配合确定。
十天干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(guǐ);十二地支: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。
庚日每隔10天反复1次,一般夏至以后第3个庚日是“初伏”开始,第4个庚日是“中伏”开始,立秋以后第1个庚日是“末伏”开始,初伏和末伏由此定为10天。
中伏时间根据每年夏至节气过后初伏发生的迟早而定,三伏天具有温度高,气压低,湿度较大,风速较小等气候特征。形成这一特征的一个原因是三伏天刮来了东南风,从而使它带着东南方太平洋及印度洋上的湿气流登陆。
三伏天怎么这么热?主要是由于入伏以后,夏季风渐至最北,地表层热量积累越来越多使热量于三伏天时达到高潮,同时由于高压内下沉气流使天气变得晴朗少云,阳光直射使地面辐射变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