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是什么时候以及它的来历和传说
仲夏端午节期间,苍龙七宿翱翔南方中天,这对龙飞天来说是个吉祥的日子,正如《易经·乾卦》第五行所云:“飞龙在天”。 既然如此,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?以下是一些关于端午节日期和由来的传说,供大家参考。
目录
2022年端午节是什么时候?
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
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
2022年端午节是什么时候?
公元2022年6月3日,星期一,2022年农历五月初五,与猪(縸亥)相冲,在东方
适用于:筑堤、剪裁、补墙、堵孔
禁忌:祈福、结婚、输入人口、迁徙、设床、治眼、针灸、动土、开市、送财、开渠打井、动土、埋葬、养育子女、求嗣、封印、会见亲友、出行、受任、亲民。 结婚、问名、解散、求医、立柱、扬梁。
<<<返回目录
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
纪念屈原:
传说屈原因一心一意,无能为力报国而投河自尽。此外,他的祖国也遭到侵略。 当时的人们得知屈原去世后,非常悲痛。许多人前往汨罗江边悼念屈原。有的渔民甚至将食物扔进汨罗江,希望鱼虾吃饱后不要再咬屈原的身体。这一举动被很多人模仿,有的人还用树叶包住大米,放入河中。 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,所以人们会在5月5日端午节吃粽子,以纪念屈原。
纪念曹娥
曹娥14岁时,5月5日,她的父亲溺水身亡。当时,曹娥伤心痛哭,于5月22日投河自杀。五天后,曹娥的尸体从水中浮出,怀里抱着父亲的尸体。 当时的人们都觉得曹娥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。于是太守为曹娥建庙,并把村子改名为曹娥村。 当时人们相信曹娥的孝心感天动地。因此,每年的5月5日,当地人都会纪念曹娥。
纪念龙的节日:
闻一多曾称端午节为“龙节”。那么端午节是为了纪念龙吗?据说古代的龙族会崇拜长方形的图腾。因此,端午节期间,到处都摆上粽子,让龙吃吃水,赛龙舟也用龙舟。因此,在古代,为了纪念龙的节日,古时候的人们在5月5日庆祝端午节。
<<<返回目录
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
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的传统习惯。由于地域辽阔,民族众多,故事传说众多,不仅有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,而且也有不同的地方。海关。
主要内容有:女儿回娘家时,挂钟馗像,迎鬼船,躲下午,贴下午叶符,挂菖蒲艾草,出行防百病,佩香囊,备甜酒祭祀,赛龙舟,比武。 、打球、荡秋千、给小孩涂雄黄、喝雄黄酒、菖蒲酒、吃五毒糕、咸蛋、粽子和时令新鲜水果等。
1。穿一辈子的线
端午节期间佩戴首饰。 又称延寿线、延寿丝、延年线、长寿线、百索、辟病绍、五色线等,名称各异,但形状和功能大致相同。 端午节有将五色丝结成绳的习俗。可挂在门头,戴在小儿脖子上,或绑在小儿手臂上,或挂在床帐、摇篮等上,据说可以避灾、祛病、保健康。 、延长寿命。
这种结大致有五种形状:简单的五色丝线绞成绳子,绑在手臂上;五彩绳上饰有金、锡饰物,挂在脖子上。彩色绳子折成正方形,胸前饰有彩色绳结,人物身上佩戴着彩色绳结。用彩色丝线绣出太阳、月亮、星星、黑色动物等物体,作为对长辈的致敬。
这个习俗始于汉代。 东汉应少《风俗通·佚文》:“午时,以彩丝缚臂,避鬼兵,使人不生病瘟疫。一人长命,一人长命”。士兵。” 从此,这便成为一种习惯,直至现代。
清代富察墩村《燕京岁时记》记载了当时的习俗:“每逢端午,闺中巧者,用苏螺包小老虎,包粽子,葫芦,樱桃,桑葚,等,用彩线穿起来,挂在发夹上,可以系在孩子的背上。 “唐宋时期,朝廷赐予大臣积蓄之类的事例就更多了。 据史料记载,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节时,朝廷曾赐百绳一轴。 又《宋史·礼志十五》:“前一日,金线寿带,彩丝延寿线,赐诸吏。 过节的时候穿它。 ”
2。戴个香包
佩戴香袋。香包又称香囊、香袋、荷包等,用五色丝线编织或用碎布缝制而成。它们充满了香料(由中草药白芷、川芎、白草、白草和山奈制成)。 、甘松、高本兴),戴在胸前,香气扑鼻。
陈士良的《岁时广记》引《岁时杂记》提到一种“端午,以红、白两色制成,如袋,彩线贯穿其内,形如花”。 ”还有一种“蛤蜊粉铃”:“端午节初五,取蛤蜊粉入丝中,用棉线装饰,如几颗珠子。 让孩子穿上它吸汗。”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子里的东西几经变化,从吸汗的蛤蜊粉、辟邪的符咒、铜钱、驱虫的雄黄粉,到装香料的香囊,制作日益精良,成为端午节独特的民俗风情。艺术品。
佩戴香包很有讲究。 为了预防疾病、强身健体,老年人普遍喜欢佩戴梅花、菊花、桃花、苹果、莲花、骑鱼娃娃、抱公鸡娃娃、双莲等造型,象征鸟语花香、香气扑鼻。鲜花盛开,万事如意,夫妻恩爱,家庭和睦。 孩子们喜欢鸟类和动物,例如老虎和豹子;电线杆上的猴子、斗鸡、兔子等。
年轻人对于佩戴香包最为讲究。如果你是一个热情的爱人,热情的女孩会早早地精心制作一两个独特的香包,并在节日之前送给她的爱人。 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的香包,自然会引起周围男女的议论,称赞小伙子的心灵手巧。
3。远离五毒
端午节在古人心目中是一个有毒、邪恶的日子。这种思想在民间信仰中得到传承,于是就有了各种求平安、消灾的习俗。 其实,这是因为夏季天气炎热干燥,使得人们容易生病、流行病。另外,蛇、虫子繁殖,很容易咬人,所以一定要非常小心,这种习惯就养成了。
4。采集草药
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习俗之一。 《夏小正》载:“此日贮药,以祛毒气。 ”《岁时广记》卷22《采杂药》引《荆楚岁时记》匿名文:“5月5日,将有比赛采杂药,能治百病。 “后魏《齐民要术·杂记》有五月捕蟾蜍的记载,亦入药。
后来,很多地区都有端午节抓蟾蜍的习俗。例如,江苏在端午节采集蟾蜍,刺破泡沫,制作中药蟾蜍糕;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喂蟾蜍,说可以消火消暑。沸腾。
也可以第五天将墨片放入蟾蜍口中,挂起来晾干,就成了蟾蜍片,涂在脓肿处即可消散。 这种捕蟾蜍入药的习俗源于汉代“蟾蜍备兵”的传说。 又如湖北监利端午节“采百草”,这也是采集药材的习俗。
采药的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,因为药草的茎叶在端午节前后成熟,具有良好的药性。
5。木兰汤
端午节沐浴兰花汤,是《大戴礼》中记载的古老习俗。 但文中的兰花并不是兰花,而是菊科的一种,香气浓郁,可以煮着洗澡。 《九歌·云中君》还有“沐浴兰花汤,出香”之说。
《荆楚岁时记》:“5月5日被称为浴兰节。 ”《五杂俎》 据记载,明代人们因“没有兰花汤”,中午取五彩草刷洗沐浴。
之后我一般都会用炒香蒲、艾草等药草来洗澡。 广东则用艾、香蒲、凤仙花、玉兰等花草;湖南、广西等地,将柏叶、雪花根、艾草、香蒲、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澡。
无论男女老少,全家人都洗。这种习俗至今仍然存在。据说可以治疗皮肤病、祛邪。
<<<返回目录
端午节是什么时候以及它的来历和传说